蒙醫藥的歷史——通遼——中國蒙醫藥之都
中國蒙醫藥學博采眾長,是民族醫藥之精華,是我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完整的理論方法體系,而且積累了極為寶貴的臨床經驗和豐碩的學術成果。蒙藥學是對蒙藥進行全面研究的一門學科。是蒙古族人民長期和疾病作斗爭中,逐步積累起來的經驗總結和智慧結晶,是祖國藥學寶庫之瑰寶。
1萌芽時期(公元7世紀以前)
在古代,蒙古人常年在遼闊的草原上過著逐水草而游牧、獵的生活。因而與自然界的各種動物、植物、溫泉、礦泉、礦物等廣泛接觸,逐步發現了能夠醫治疾病的藥用動、植、礦物,并將之反復的應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不斷總結、提高,形成蒙藥學的基礎,那時已經出現了適應當時社會生活條件的蒙古醫藥的知識。在慢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隨著蒙古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由原來的口授相傳發展成文字記載,因而出現了不少蒙醫藥著作,對繼承發展蒙醫藥學知識起了積極作用。蒙藥學的有關著作,在歷史上統稱為“本草”。這些本草,源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與生產,故個有民族風俗與區域特點。在診治疾病中藥量少,療效好,經濟簡便,適應廣大牧民生活和勞動特點,為北疆各族人民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貢獻。
2形成時期(公元7-16世紀)
元太祖成吉思汗時期,蒙古軍大舉西征,建立起橫跨亞歐的四個蒙古汗國。1271年,成吉思汗的后裔忽必烈入主中原,并于1279年統一了中國,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溝通國內各民族以及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住,同時也使中外醫藥科學有了更多聯系和交流。元代醫事制度除設大醫院,御藥院外,還在大都(北京)和上都(開平)各設回回藥物院一所。大醫院飲膳大醫忽思慧著作《飲膳正要》三卷,為中國最早的營養學專著,蒙古醫藥學先后吸取了中醫醫學、藏醫學、印度醫學的醫學理論,逐步形成了既具有獨特理論又有豐富臨床經驗的近代蒙醫藥學術體系。
3發展時期(公元16世紀以后)
通過國內各民族及中外經濟、文化交往,醫藥科學的聯系與交流,這一時期的蒙醫藥學具備了完整的理法方論體系,而且積累了極為寶貴的臨床經驗和豐碩的學術成果。17世紀著名蒙醫藥學家占布拉著《醫法海鑒》一書,記述了蒙醫治療各科疾病的方藥,是一部較完整的蒙藥方集。18世紀蒙醫藥學家松巴·堪布一伊舍巴拉吉爾著《甘露滴珠》、《甘露醫理》、《甘露臨證鑒別論診療集》、《識藥晶鑒》等一整套蒙醫藥的著作。19世紀蒙醫藥學家占布拉道爾吉著《蒙藥正典》一書。共收集了879種藥物,共附有576幅插圖。還有著名蒙醫藥學家羅布桑·全普樂,通過一生的臨床實踐,較全面地總結了前人的經驗,著有《實用蒙醫藥學》一書,19世紀未至20世紀初,蒙醫藥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先后涌現出許多醫藥學家和蒙醫藥學專著:如著名蒙醫藥學家化日格·丹達爾著有《詞黎勒·晶珠醫藥學鑒》、《增補醫療解釋》等。這些著作的出版使蒙醫藥學日趨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鮮明北方民族醫藥特點和地城特點的近代蒙藥學。為保障北疆各族人民的健康及蒙古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貢獻。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的民族政策和中醫(民族醫)政策,促進了蒙醫藥事業的迅速發展。廣大蒙醫藥工作者在防治常見病、多發病,地方病及疑難病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內蒙古自治區部分盟市先后建立了一批蒙醫藥的科研機構,在系統理論、藥物、臨床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顯著成就。通遼是我國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也是蒙醫藥文明的發祥地。國內最大的蒙藥生產基地、蒙藥材種植基地、國內最早成立的蒙藥廠、全國最大的蒙藥貼生產基地都在通遼,全國50%以上的蒙藥成藥產自通遼。更是在2016年,通遼市榮膺“中國蒙醫藥之都”的美譽。
內蒙古自治區位于祖國北部邊陲。地域遼闊,總面積達118萬多平方公里,跨越了亞洲東部與中部的濕潤、半濕潤、半干旱、干旱地區,地理復雜而多樣,再加上氣候、地形、地質、土壤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動植物和礦物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繁多的種類、豐富的資源為人們提供了賴以生存的豐富的物質基礎。蒙藥種類繁多,資源豐富且以植物藥為主。據文獻記載,內蒙古分布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共計2351種,其中引種栽培的植物有184種,野生植物共2176種,分屬于133科720屬,野生藥用植物1122種,分屬117科1033種,此外藥用藻類1科2種,菌類24科68種,地衣5科7種,苔蘚11科12種。蒙醫常用藥有450余種,蒙醫專用260余種,本區自產藥材占30%,以清熱藥、祛巴達干藥、抑赫依藥、祛黃水藥物為主。還有驅蟲藥、促使熱疾成型的藥物、粘藥、利尿逐水益腎藥、破痞去滯藥、止咳化痰藥、瀉下藥、止瀉藥、滋補強壯藥等17類。
在眾多的蒙藥中有不少種藥材是蒙藥專用品種(即只有蒙醫常用的藥物),在常用蒙藥中約有140種。如:廣棗,蒙醫用于心悸、心絞痛心臟病。沙棘,蒙醫用來止咳化痰,活血化瘀。藍盆花,蒙醫用于清肺和治療肝熱病。文冠木,蒙醫用于清熱燥濕,治療風濕、痹癥。現代有關科學研究都證實了它們藥效確切,療效可靠。內蒙古是全國主要畜牧業基地之一,家養的牛、羊、馬數量眾多,還有許多野生動物,因此,動物資源非常豐富。據統計,內蒙古的藥物動物在100種以上,如蝎、蜘蛛、蛇、蔦、金雕、蒙古兔、旱獺、狼、黃羊、青羊、馬、驢、血余炭、鵝喉羚羊等。
內蒙古的礦產資源相當豐富,是我國鐵、煤、石油等生產的重要基地。在眾多礦產中作為蒙藥常用的如石膏、寒水石、芒硝、堿面、光明鹽、禹糧土、黃礬、黑礬、龍骨、鐵面等區內都有分布;蒙藥中較少用的如金、銀、銅、鋁、錫、瑪瑙、水晶、大青鹽等也均有分布,而且有的儲量甚大。用現代科學方法對蒙藥進行研究開發新藥已取得了一定成績。如:蒙醫用麻黃屬植物的莖枝清肝熱、止血、破痞、療傷、消腫等,從其中分離出的麻黃苯丙酮,在抗心律失常,保護急性心肌缺血和防治冠心病方面具有明顯療效;烏恩通過藥理研究,從蒙成藥"扎木薩--4湯"中,篩選出有明顯療效的降血脂活性成份,并組成新方,命名為"格根"飲片,已廣泛應用于高血脂癥患者;顧維彰等,通過對古方"贊丹--3湯"的研究,篩選出治療心血管系統病的活性成分(廣棗總黃酮等),研制出復方廣棗注射液;劉振國等對古方"阿如拉--3味"的研究,研制成了具有擴張冠狀血管、改善心肌功能等作用的新方"嗄格日--塔布"注射液。內蒙醫院對傳統蒙成藥"三普勒--淖日布"和"扎沖--13"進行研究,研制出"偏癱康口服液"和"偏癱康ii號"注射液,已通過國家"七五"攻關成果鑒定。在蒙成藥治療風濕病的研究中,研制出具有顯著鎮痛作用的"那如注射液"對風濕病具有顯著療效。這證明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傳統蒙藥,可以更好地開發利用蒙藥材資源,擴大應用范圍,從而取得優質藥品及可觀的經濟效益。
在這個蒙醫藥新興的時代,蒙醫藥的前景可期,未來不可估量。蒙藥集團 · 孟和制藥正是響應國家號召,全力以赴,致力于 “ 弘揚民族醫藥,振興蒙藥精華 ” 。以 “ 專業 | 創新 | 共享 | 永恒 ” 的企業文化態度,做好藥,做中藥,做蒙藥,藥到病除。對藥品,我們認真篩選,只為醫者仁心;對醫術,我們認真學習,只為大醫精誠。